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绿建国际首页 > 联盟资讯

绿建国际报道:为何我国必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时间:2022-07-04  来源:  作者:

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也就是碳排放到底来自何处。根据有关数据,人类80%的碳排放来自于能源消耗。目前人类的传统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损耗高达60%,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

随着人类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如果这个情况持续下去,2000年到2040年能源需求的增长将达到20世纪的综合,碳排放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规模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关联阅读《》)

我们国家的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启网上交易。事实上,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和新能源的革命。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认为,如何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必须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的问题。

我国的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市场。发电行业是第一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十四五”期间,剩余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可能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要真正认识碳中和,把握碳中和的历史机遇,首先要深刻理解碳中和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全球变暖和碳中和

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社会的活动导致地球温度异常快速上升,而进一步导致全球变暖,这将带来严重后果: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灾害增多、荒漠化和海洋酸化。

全球变暖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变大,也就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规模制造和住房基础设施,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增加。为了限制全球变暖的危害,必须迅速减少全球碳排放。

某些程度来说,碳中和是一场经济博弈,实现碳中和的挑战是巨大的。

一方面,目前国际上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并且这与人类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的使用密切相关。

因为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正向相关,所以直接减少能源使用或者降低生活水平以减少排放将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发展低碳排放的新能源,而且新能源的成本一定不能高于化石能源,不仅可以减少排放,而且可以让经济和生活水平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碳减排需要全球合作, 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也会增加实现的难度。

从目前的碳排放量来看,中国目前是最大的碳排放国,2019年占全球排放量的27.9%,而美国占14.5%。由于现在全球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因此,如何分担责任难以达成共识,就会成为巨大的争议。

目前要实现碳中和,技术手段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手段是在能源供给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第二种手段是能源使用时去减少碳排放。第三种手段是固碳。

目前主流观点是能源使用端电气化,也就是在使用端利用电气化与清洁发电相互配合,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能源使用端的碳排放场景很多,也要找到合理的减排方案。其中汽车用油是个例子,如果未来燃油车仍然是主流,将无法与能源供应端的清洁度相匹配,这也是为何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供给侧和用户侧方法实施后,不可能实现无碳排放。

固碳就是解决不排放碳的手段, 第一种方法是植树造林。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大大增加,对固碳的贡献非常显着;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工业化的方式,在去碳的过程中,供给端和使用端的同步协调非常重要。

当前的碳中和使命显然会加强这一趋势的未来发展。同时,这个使命也要求电力的成分更清洁。

另一种是在碳中和的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两条:一是降低新能源成本;二是增加碳排放成本。

当前光伏和风能的成本已经低于现有能源的成本。在没有任何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市场也会选择使用这类新能源。此外,新能源成本的降低来自于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应用带来的规模效应。政府在早期需要通过补贴建立初步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技术投入,带动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

同时,如果碳排放的成本足够高,即使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成熟,企业也会投入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对应的概念是对碳排放“征税”,也就是行政方式征税,如制定政策规定每排放一吨排放物应缴纳多少税款;以及,利用市场来解决,即每年只能排放一定量的碳,让企业之间有权利相互购买碳排放额度。

中国为何要实现碳中和?

大量的碳排放,必将加剧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最近一段时间,北美洲的高温、极地冰盖快速减少等现象就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直接后果,减少碳排放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既要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发掘更加清洁的能源。所以在未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将是巨大乃至最大的热门产业。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碳中和计划也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中国的碳达峰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中国工业部门能源使用量占48.3%,而钢铁工业和化工石化工业分别占工业部门能源使用量的24%和21%。这些行业的需求持续上升,短期内减排难度很大。

第二,碳减排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

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有一天,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的进口路线不畅通,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中国能源结构的主体从碳能源转向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将不再是控制的重要咽喉。

因此,从长远来看,控制碳排放、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考量,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

第三,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例如,我国光伏产业硅片、电池和组件制造、风电机械制造等都在全球占领先地位;同时,各类锂电池板块的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的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如果全球都要减排去碳的话,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和工业机会。

中国的未来碳中和之路

由于碳排放污染的外部性和解决问题的巨大成本,世界各国很难达成共识,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传统能源仍然主导着全球能源结构,但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减少碳排放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的飞跃。

我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打响“碳达峰·碳中和”之战,是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振臂一呼。能够对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几年光伏和风力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能够直接面对来自传统能源的竞争。

当然,新能源的实际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未来储能电池价格有望下降,储能市场有机会迎来快速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都是增加排放成本。由于碳排放的普遍性,这种成本的增加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限于行业或新能源企业。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和新能源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认为,如何未雨绸缪,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页URL,复制给好友: http://www.gbinbj.com/lmzx/129.html复制
绿建国际报道:为何我国必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绿建国际-中国绿建进出口产业联盟   热线电话:17310186555   网址:中国绿建进出口产业联盟.com  www.gbinbj.com
分享按钮